中山不少居民建議,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別局限在老城區
  羊城晚報記者 樊美玲
  “我經常一個人把自己關在家裡,一周下來沒和其他人說過一句話。”退休5年後,60歲的獨居老人張阿姨似乎失去了出門的“理由”。
  從半年前開始,這種情況再也沒有發生在張阿姨身上。去年12月底,中山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,首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——中山市暖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(下稱“暖陽中心”)正式運行,居住在中山的老人將獲得文體娛樂、咨詢輔導、培訓活動等一系列服務,其中絕大部分免費。
  “就是地點太遠了,住在新城區的話基本沒有辦法過來。”很多老人這樣反映。而對社工和居家養老服務的陌生感,也是老人“止步”的原因。據瞭解,在暖陽中心服務範圍內的城區老人據估計超過5萬人,目前只有300名老人報名。“我們正在與社區合作,準備將這一服務延伸到各個社區。”中山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。
  多數老人享免費養老
  “早晨一睜眼,我終於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了。”上午9時左右,60歲的張阿姨坐在暖陽中心的按摩椅上享受著按摩服務。
  5年前,從事會計工作的張阿姨退休了。愛好炒股的她最初還跑去交易所蹲著,近幾年股市行情不佳後,張阿姨突然發現,獨居的她出了門沒有落腳的地方。去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,張阿姨看到了暖陽中心的宣傳告示後,毫不猶豫地報了名。
  暖陽中心主管李慧雯介紹,作為第一家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機構,暖陽中心探索了兩個多月後才確定“興趣班”的服務形式,因為經過前期調研發現,“與健康咨詢等提供身體方面的服務相比,老人對於學習東西更感興趣。”
  在中心內,羊城晚報記者看到了活動室、書畫室、音樂室等十二個功能室,李慧雯介紹,暖陽中心不設戶籍限制,對居住在城區的所有老人開放,絕大多數的老人可享受免費服務,僅對少數老人收取每年25元的費用。
  半年以來,張阿姨就像“上班”一樣,參加了暖陽中心的繪畫班、烹飪班等課程,併成為該中心的一名義工。
  老人不識“社工”為何人
  “最大的困難是大家對社工不太瞭解。”談到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,中山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長王少江介紹說。這一說法得到李慧雯的證實,她說前期向老人介紹服務項目時,因為不理解社工的角色,老人們大多抱著戒備的心理而拒絕報名。
  家住暖陽中心附近的李阿姨就是其中一位。暖陽中心的社工多次向李阿姨介紹居家養老的服務項目時,都被她拒絕。直到最後她經過暖陽中心大門好奇往裡面望了一眼之後,才消除疑慮報了名。
  “現在一些老人還叫我們‘老師’”,李慧雯說,對於社工提供的各種服務工作,很多高齡老人最初會覺得難以置信。
  “和這群小姑娘在一起,感覺變年輕了。”張阿姨是暖陽中心較為“活躍”的老人,她會在老人不知道如何跟年輕社工進行溝通時起了牽線搭橋的作用,對社工工作也提出建議。她說,半年前她向社工提出了去珠海考察居家養老服務、老人“用做義工的工時換取興趣班的學時”等建議,後來都付諸實踐了。
  新城區距離太遠難受惠
  “那個地方比較遠,我們想去也沒法去。”近日,正在東區紫馬嶺公園散步的張阿姨說出了心中的想法,她介紹,之前從朋友那裡聽過暖陽中心,但一直沒去過。退休兩年後,張阿姨過著在社區活動中心打打牌、逛逛街的悠閑生活。
 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,在中山新城區里,與張阿姨有著同樣想法的老人非常多。也因為如此,暖陽中心運行半年以來,服務對象絕大多數為老城區的老人。
  為什麼將服務中心設在老城區呢?“老城區的老人相對比較集中,占的比例也最多。”李慧雯解釋說,地點場所的限制確實使得該服務影響受限,該中心正在跟多個城區的社區居委會溝通,將根據不同社區居民的具體需求,計劃將該服務推廣至社區,開設“老友記社區學堂”,“目前已經與三個社區達成了合作協議”。
  “先做這樣一個示範點,有了經驗再全面推廣。”中山市民政局福利與社會事務科一名高姓負責人說,暖陽中心是中山培育的首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,採用了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模式,待未來條件成熟時,將歸還城區和鎮區進行屬地運行管理。暖陽中心日前已經啟動健康訓練計劃,接下來將與醫療機構合作,在健康醫療等方面為老人提供服務。編輯:鄔嘉宏  (原標題:中山居家養老服務將延伸至社區 多數老人享免費養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bbw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