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高四維 實習生 楊程晨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2日07版)
  買房移民成為移民中介的重要噱頭。本報記者 高四維攝
  北京市展覽館大概是北京這幾天最熱鬧的地方,9月21日,為期4天的北京秋季房展會落幕。
  這次展會有10個展館開放,國際參展商占據其中6個,共180多家海外房產商參展。國際展區處咨詢的、看熱鬧的,人群摩肩接踵、熙熙攘攘,不到10分鐘,至少有3撥兒身著統一制服的推銷員舉著牌子穿越其中。牌子有紅色的、藍色的,上面寫著“30萬全家移民澳洲”“買房移民限時秒殺”“買就送!”。
  某天中午,一家頗有競爭力的參展公司牆上掛著醒目的紅色字體——今日已售6套房子。這本是一個房地產展示交易會,但是,移民顯然已經成為交易會最重要的噱頭。
  討論移民的熱度從未消退
  “在北京,我能夠遇到的談話群體,很多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。”全球投資移民律師協會中國區理事長楊平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。
  在網絡上,討論移民的熱度從未消退。微博搜索“移民”,結果在2200萬條以上;百度“移民吧”的帖子超過7萬條;豆瓣上,關於移民的小組有200多個。
  8月底,有報道稱,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,EB-5項目2014財年1萬個簽證名額已經用光,10月1日前不會接受新的申請。這是該項目推出24年來名額首次用光。在2014財年的1萬個名額中,中國人占85%。
  EB-5項目是美國的一項投資移民計劃,由美國國會自1990年啟動,旨在吸引外資。移民申請人向美國境內的企業投資50萬美元以上,並新增或維持了至少10個就業機會,就可獲得為期兩年的綠卡。兩年期滿前,如該投資及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仍在持續,投資人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。
  2008年,美國移民局簽發的EB-5共1360份,其中中國360份,占26%,這一數據來自美國沃爾夫斯多夫移民律師集團的統計。2009年,中國申請者所占比例上升至47%;2011年,大幅升至70%;2012年,占到80%。
  數據對比也許感受更直觀。2013年,中國移民獲得6895張EB-5簽證。排名第二的韓國移民,得到了364張。
  來自聯合國的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年底,中國以930萬的移民數量,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移民輸出國。
  加拿大在今年2月的國家預算提案中宣佈取消投資移民項目。這一投資項目與美國不同,申請者只需向加拿大政府提供至少80萬加元的5年無息貸款。此前,媒體報道稱,該項目收到中國富人提交的大量申請,並積壓了大批來不及處理的申請。提案稱,投資移民者並沒有帶給加拿大切實的經濟貢獻。
  加拿大政府因此在2012年7月停止接受新的申請。據媒體報道,截至2013年7月,積壓的投資移民申請人數達66423人,其中有50131人是在香港提交的申請。來自內地的申請者估計約4.8萬人。
  第三波移民潮
 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《國際人才藍皮書:中國國際移民報告(2014)》稱,中國已成為多國主要移民來源國。“中國是美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;加拿大最大的國際移民來源國;澳大利亞最大投資移民來源國、第二大技術移民來源國;華裔成新西蘭第二大少數民族。”
  2012年下半年,楊平觀察到愈演愈烈的移民形勢。“有幾個現象,包括移民公司的活躍度、客戶的反饋,到每天見到的這些人,有錢的、沒錢的,都在問要不要移民”。
  胡潤百富《2014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》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數字。胡潤研究院對393名個人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中國富豪進行了調研,“已經移民或正在申請移民的富豪達64%之多”,“已移民的億萬富豪占1/3”。
  改革開放30多年以後,這已經是第三波移民潮。1978年,國門打開之後,許多有海外關係的人首先移民,目的地包括東南亞和歐美等地。同時也涌現出了大量赴美國和加拿大的留學生,許多人以技術移民留在留學國。
  陳敏和兩個姐姐是最近一波大潮中的一員。她在國內時參加了某大學2+2的學習項目,2008年赴多倫多某大學讀書,至今已在加拿大生活了5年。她觀察到,在多倫多,福州人是最早抵達的移民,已經形成固定的圈子,“有很多是偷渡過來的”,發展得好的,開了華人超市。
  第二波移民潮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,許多發達國家放寬條件、開放對中國的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。這次主要是在國內受教育直接以技術移民方式出國,也包括部分來自富裕家庭的投資移民。
  在移民目的國逐步提高技術移民門檻後,本世紀初至當前的移民潮轉向以“投資移民為主”,移民攜帶大量的財富,投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。這些移民或者是留學生,或者是留學生的家長,是中國的精英階層。
  新華網曾經報道,截至2012年年底,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數達到264萬,留學回國人員僅為109萬人。
 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也有詳細的闡述:三分之二的移民是通過申請留學簽證和工作簽證、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的技術人才、專業人士、投資者和企業家。
  對於最初試水的移民來說,在外討生活的日子並不光鮮。他們主要是做餐飲、洗護和建築之類的服務業和製造業,談不上什麼社會地位。技術移民增加之後,移民在職業上有更多選擇,職業層次也逐步提高,有工程師、醫生和律師等。
  楊平認為,投資移民是目前主要的移民方式。他做了一個估計:“國內每年的投資移民大概有3萬~4萬人。”
  “技術移民一般適用於成本較低的勞動力人群,接受過高等教育;投資移民主要是中國的富人階層。大部分移民來自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,比如北上廣等。”楊平說。
  不過,楊平坦言,所謂的“富人階層”的標準已經漸漸降低,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,“十年前無意中買了三五套房子,現在這樣的房子可能價值兩三千萬元,隨意賣掉一套房子就可以移民出去。所謂的富人是被動致富的,這些人占主流”。
  移民專家夏明新也持類似觀點:“以前的投資移民一般都有50多歲,資產比較雄厚,大多數是從商多年的大老闆。現在,中產階級參與的越來越多,低齡化的趨勢明顯。多數投資移民的資產在800萬~1200萬元之間。”
  這些人有著相同點:大部分在35~40歲,受過高等教育,收入體面,已經成家立業。因為成本是可負擔的,移民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手段、一種選擇。
  四處尋找移民機會
  這些年,由於成倍增加的移民人數,投資的標準額度不斷增加。2001年,當陳敏的姐姐辦理加拿大投資移民時,她僅提供了9萬加元的5年無息貸款。
  相比之下,同為中國移民的3大首選目的地的澳大利亞,機會仍有,但門檻已然提高。2012年,澳大利亞推出重大投資簽證項目,申請者向澳大利亞投資500萬澳元可獲移民簽證,成為中國超級富豪的選擇之一。
  澳大利亞移民與公民事務部門2012~2013年的年度報告顯示,該年度的中國移民有8979人。
  澳大利亞駐香港移民局領事館領事透露,截至2014年7月底,堪培拉移民局公佈的數據,重大投資移民項目的正式簽證申請1095份,其中90.8%來自中國,簽證獲批343份,88%來自中國。超過15億澳元的資金已投入澳大利亞。
  促使新一輪移民熱情加劇的原因還在於,移民歐洲變得容易了。此前,歐洲的移民要求嚴苛,金融危機之後,為了應對歐債危機和經濟形勢下滑,葡萄牙、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國家逐漸放低移民標準,並推出購房移民的政策。
  對於想要移民的中國人來說,這是個好時機。移民專家夏明新瞭解到:“購房移民葡萄牙的中國人已經有上千人。這個政策2012年年底剛推出時,只有兩個獲批簽證。2013年有不到500個成功案例,但是今年前5個月就已超過之前總和。”
  同樣,西班牙自2013年9月底推出買房移民以來,至今年4月,獲得居留簽證的中國人只有25人,但接下來的兩個月內,這一人數暴增至282人。
  在各大移民中介的官方網站上,關於歐洲移民的內容越來越豐富。比如,歐亞交界的塞浦路斯,被宣傳為“歐洲最靠譜的移民項目”,購買30萬歐元以上房產即可獲得永久居住權。中介將它的優勢概括為“五個不需要,四個可以”——不需要長期居住、不需要面試、不需要商業背景、不需要每年延簽、不需要提供解釋資金來源證明;可以全家申請、可以輕鬆出入歐盟國家、可以保留雙重國籍、可以享用塞浦路斯的醫療和教育資源。
  移而不出
  大部分投資移民並不會立刻移出,獲得移民身份是關鍵。對他們來說,商業和發展還在國內,至少5年之內,他們不會離開中國。
  “早在1999年,我們已經發現了投資移民的端倪——一些富豪已經移民國外,但生活和生意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。他們仍舊生活在國內,投資在國內。”在一份投資移民報告的開篇,胡潤這樣寫道,“其中變更國籍的僅一小部分,大多數只是拿到綠卡。”
  不過,陳敏的父親連綠卡也沒拿。這位中部省會城市的富豪,在安排3個女兒移民加拿大之後,他只是在多倫多買了一套房子,簽了一張10年的探親簽證。
  在接受採訪的移民人士里,“安全感”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彙。“各種層面的安全感,對空氣、水源、食物、法律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。”還有國內緊繃快速的工作節奏,讓許多人覺得生活的壓力太大。
  陳敏的父親辦理加拿大移民,最重要的原因是,加拿大是一個非常“安全”的國家,“加拿大人少,環境好,連自然災害都特別少。”
  “最近兩三年,國內的環境、食品安全出了不少問題,當這些情況疊加以後,許多人不安的感覺放大了,移民的衝動也就增加了。”楊平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道。
  一家移民中介將原因總結為:“教育:前100名校美加澳英,應試教育抹殺創造力;福利:免費醫療,免費教育,救濟金,分娩金;身份:入籍可免簽發達國家,100多個出行自由;養老:環境惡化,養老制度隱患,食品問題”,此外還有房產的保值增值和全球化生意。
 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決定移民,大多因為他們曾經留學,感受到發達國家相對自由自在的環境。而對於已經成家的移民者來說,子女是首要的考慮因素。
  林立一家三口是2005年左右移民美國的,他舅舅是美國公民,可以申請任何親人到美國。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已經申請,而後排隊,中間經歷“911事件”,美國的移民叫停。等了約10年,他們一家三口終於抵達紐約。
  那時他還在讀高三,面簽前兩個月知道這個消息,“對我來說是很突然的事情。我爸媽是為了我過來的,他們覺得國外的環境比國內的好”。
  他當時沒有多想,除了有點驚訝之外一切都順其自然。後來和父母聊到移民的事,他們說,如果有機會移民美國而不去,林立日後也許會抱怨。
  一家人最初住在舅舅家,林立的父母在國內時在銀行工作。到紐約之後,舅舅幫忙找了兩份工,一個是餐館廚師,一個做家庭護理。當時林立準備讀高三,後來重新開始讀高一。
  一年之後,林立已經完全適應了紐約的生活。在他自己看來,“來美國可能來對了”,但是,“對我爸媽而言是來錯了,在他們那種年齡,放棄了國內的一切到一個陌生的國度,而且他們的未來只有孩子了,因為他們都不懂英文”。
  這是兩代人的移民路。林立年輕,學得快,生活圈子不斷擴大,機會和選擇也多。於他,美國是一片樂土。於他父母,情況則截然不同。
  在林立已經大學畢業找到工作、開始享受在美國的生活之後,父母仍然不適應,“他們一直有回國的念頭,我勸過,等他們退休了就回國吧”。
  陳敏如今在加拿大工作了好幾年,她的姐姐已經成家,是當地的一名公務員,完全“安定下來了”。其間,她們的父親考慮過是不是辦下移民,“但是還是覺得不適應,工作、關係都在國內,不太方便”。
  陳敏一家所在的小區,“剛開始買的時候,小區里只有兩三家來自中國,現在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。”許多移民的家庭都是為了小孩的教育,最常見的是母親帶著小孩讀書,“基本上一半以上都是這樣,陪讀結束了很多媽媽就回國了。”
  她認為,他們和在國內時的生活沒有太大區別,“雖然加拿大的學習壓力沒有那麼大,也還是上各種補習班。家裡條件稍微好點兒的,每年可能要花一兩百萬元人民幣左右。”
  吳國也是這樣。他已經50多歲了,來自西部某省,身家過億,全家移民到美國加州近10年,兩個兒子加入了美國籍,他只拿了張綠卡。一年裡,“有一半的時間在美國,一半的時間在國內”。
  “我不想讓兒子受累。”吳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。談到國內的生活時,他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就是“累”、“心累”。他也是唯一一個覺得美國什麼都好的被採訪者,雖然他坦承,如果在美國,他肯定賺不到這麼多錢。
  楊平在瞭解移民原因的時候,註意到許多人有很多個性化的需求,“但是孩子是必選項”。“這也是被壓抑的遷徙的自由,個人的新鮮生活的願望,如果有機會可以滿足,人人都想嘗試。”他說。
  (文中陳敏、林立和吳國均為化名)  (原標題:第三波移民潮涌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bbw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